新闻动态
四大因素制约国产分析仪器产业发展
2018年的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占据什么地位?从两组数据分析对比一下。
1.和世界经济20强中的发展中国家比,2015年人均制造业产值:中国是土耳其的1.3倍,墨西哥的1.46倍,俄罗斯的2.01倍,巴西的2.69倍,印尼的3.4倍,印度的9.9倍。(这里数据是人均产值)也就是说,与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比,我们的人均已经是他们的1.3-10倍。
2.我国人均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美日德发达国家工业三强的三分之一左右,以2015年为例,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是美国的35.5%,德国的27.8%,日本的33.4%。时至今天,这个比例还会在上面数字的基础上有所上升。
中国制造在高端领域与欧美日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在飞速发展,很多领域已超过或远远超过国外同类制造。
但现实生活中贬低中国制造的人,已经形成了一套逻辑体系:
外国不屑做低端、附加值低的产业。中国制造都是组装货、山寨货。事实真是这样吗?
智能手机里的处理器和基带芯片这种高附加值产品,国家电网的特高压输电设备等等众多领域,中国技术不落后,甚至领先于德国、日本。
确切的说法是,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横跨高中低端的超级工业大国。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仪商汇企业研究院认为中国仪器行业与国外厂商有很大差距。从光谱类产品来看,高端产业份额还不够高,目前仪器制造集中在中低端,还需要不断补强。
中国制造的核心秘钥是什么?
系统集成和品牌的高价值
在过去20年,中国制造在家电和消费电子产业两个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一流,从这两个产业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国制造的升级路线。仪器行业应该仔细分析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轨迹,进行高端设计。
虽然我们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打造出了美的、海尔、格力、华为、小米、联想、OPPO、VIVO等一批世界级的电子品牌公司,但是在中国网络上,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是一边倒,中国没有核心技术,只会组装,甚至已经领先世界的高铁技术,还是有很多人说核心部件来自国外企业,价值和利润都被外国人赚走了,中国只赚到可怜的几美元组装费。愚昧了无知的传播,只想让人觉得祖国什么都不行,制造业事实真是如此吗?
看日本在家电和消费电子品牌领域的衰退,果真是转向了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掌握了价值链的更上游吗?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
因为完全忽略了品牌和系统集成的高价值,低估了系统集成和工程的复杂性,完全忽视了掌握系统集成技术和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代理商分会的调查,我国目前生产制造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比例相对十年前已经是几何倍数增长。
在商业竞争中,完成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同时还要做的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最终得到市场认可在市场上打响品牌,其实是一件高度复杂而困难的事情,是供应链、渠道、研发、管理、市场、物流、营销、仓储等综合能力的集合,越是复杂的系统,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越高,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商业竞争力。
一个国家掌握了设计,制造到品牌的系统工程能力,并且具备强大竞争力,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我们说的组装制造,只是打造品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从家电领域来看,中国品牌绝对不是什么低端,欧睿国际发布的2017年全球白色家电份额,世界前5位是海尔、三星、LG、惠尔浦、美的,中国、韩国和欧洲品牌主导。
实际上,如果我们扩展到家电品牌世界前20位,会发现都是中美欧日韩品牌,以格力为例,2017年前三季度1120.27亿,净利润154.51亿,净利润率13.8%。
格力2017年净利润超过200亿应该没问题,按照6.75的汇率就是29.63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水平呢?把格力放在德国,格力2017年净利润可以排在德国所有企业的第11位。如果单看制造业,格力可以排在德国工业企业第8位,仅次于戴姆勒、宝马、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和大陆集团。要知道,格力还不是中国净利润最高的家电集团,海尔、美的净利润都比格力还要高。
从智能手机行业分析
国内总是有人攻击,说中国手机品牌都是组装货、没有核心技术,日本不是做不出有竞争力的手机品牌,而是不屑于做低端产业,转向了核心零部件等高新技术领域,赚大钱去了,所以才退出了竞争。
但对2999元的OPPO R11S为例,64G版本的售价是2999元,其硬件成本不超过1400元,设计制造一部OPPO的R11S,打响品牌并且成功的以2999元的价格卖出去,即使零部件100%来自日本,那么中国获得的价值是1600元。
品牌和集成的附加值得到了综合提现,如果以Iphone 8来看更夸张,2017年9月IHS Markit出具的详细物料成本报告显示,一部64Gb版本的Iphone 8手机,BOM物料成本为247.51美元,大约1671元,而iPhone8的售价高达5288元,做系统设计和品牌的增加值占到了手机的70%。
是Iphone8的拆机报告,摄像头模组总价值为32.5美元,按照6.75汇率算就是219.4元,我国的欧菲光和舜宇光学已经成为全球摄像头模组的前两名。华为Mate 10的摄像头模组供应商就是舜宇,欧菲光则是苹果的摄像头模组供应商。
说日本是放弃了不赚钱的低端产业进军更赚钱的核心零部件产业,这是让人发笑的。
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误解,以为中国制造只有组装代工这一个环节,完全意识不到系统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品牌等带来的巨大价值。
所以,对一个国家而言,只要是会做系统集成设计、制造和品牌,做出能够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哪怕物料100%进口,也能产生巨大价值,养活从工程师、物流人员、工厂工人到销售员等大批国民,而且获取的价值,能够随着品牌的中端化和高端化而不断提高。
对于仪器行业而言,品牌和系统化附加值在国内企业也得到验证,聚光、先河环保等企业也逐步提升。
中国制造的核心发展
掌握了系统集成设计和品牌,中国的下一步必然是逐渐攻克零部件市场份额,对于地球上90%的国家,他们是永远没有能力做出一个全球前三的品牌的。一些发达国家,有的能在部分领域打造出品牌,他们也并没有野心去把所有零部件攻克自己设计制造。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产业升级第一步是横向在所有领域都在进军系统设计,掌握系统能力。除了我们已经有所成就的消费电子、家电、高铁、航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电网、通讯网络、科研仪器以外,还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包括大飞机和支线客机在内的民航飞机产业;另一个是人类最大产业——汽车产业。
尤其是汽车产业,是工业命脉,德国和日本最大的工业公司都是汽车公司。其他在工程机械、医疗设备、化工装置、船舶、精密机床、机器人等领域我国进展较慢,还在系统领域艰难攻坚。
中国的产业升级路线已经非常清晰
当然,对于有14亿人口的中国而言,仅仅做系统是不够的,掌握了系统集成设计能力之后,第二步一定是纵向进军上游,实现对全产业链的掌控。这里面最为艰难的,就是我国每年要花费2000多亿美元的第一大进口工业品集成电路,其他还有发动机、轴承、OLED面板、玻璃基板、汽车零部件等等。
我们也要有信心:掌握了品牌和系统集成设计,手里有了份额和市场,必然会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中国所有的产业,呈现出一个非常清晰的客观规律,中国公司越是在系统和品牌占据优势的,上游的国产零部件产业就越强大。
所以,中国的产业升级路线图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先掌握系统设计和品牌,再逐步向上游扩展。这个是需要时间的,但是要相信,只要掌握了系统设计能力,以我国的垂直整合能力,上游的逐渐攻克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制造的希望,美日欧的恐惧
实际上,我们只要牢牢的记住,中国所有的产业,只要系统设计和品牌做好了,上游的零部件一定会快速国产化,而一旦国产化了,由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在规模方面的绝对优势,国外企业大多会份额下降甚至逐渐退出市场,这是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为吃透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真正掌握了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零部件”,会迅速的带动国产零部件发展。
除此之外,掌握了品牌和系统市场份额的公司,还可以形成内部循环的态势。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非常警惕和恐惧中国开始做系统集成设计和研发的原因,仪商汇企业研究院认为仪器行业的发展刚刚走入品牌化和集成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从系统集成到上游的漫延,是中国制造正在走的路。
编辑点评
从制造到智造不是一条铺满鲜花和掌声的康庄大道,夹杂着诸多仪器品牌的血泪辛酸史,见证者国家制造业崛起强大的非凡之路、诉说着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希望所在。显而易见,得益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端技术突破研发、优质人才培养的众多力措,这条路才走的格外坚定,方为仪器行业持久繁荣营造更多的自信与利好。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118161.html
中国的仪器仪表产业,在过去二十年中不断自主创新,虽然高端核心技术与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总体来说发展速度并不慢。况且,行业的发展是一件长远的事,需要企集“品牌、产品、技术”互融一体的的发展布控格局。我国分析仪器制造商目前主旨“自主研制”为方向针对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来架构整体产品线。在多领域市场中,自主研发的分析测试仪器在工业、食品、医疗、实验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测试技术。
其中色谱仪、光谱仪和质谱仪的关键部件的研制也取得一些突破,产品投产后减少了对国外同类产品的依赖。
源于市场高需求,造就了分析市场高速发展形势,但是观根源企业在品种和数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行业专家曾经也质疑过,为何在自给自足市场竞争中,于“自主研发”的前提下,我国分析仪器的研发技术为何总是擦着国际水平的边界线呢?
事实上,我国高精密分析产品在性能、质量上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规模都与国外企业有着可媲美的优势,但是国外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垄断了我国高端分析产品市场,使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处于被动的尴尬局面。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欠缺的是技术,整体分析产品线并不比进口产品差。
要想摆脱这种局面,除了技术创新别无他法。在保证中低端产品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把目标朝向高端产品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赢得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我国分析产品的性能一直仪器仪表行业发展中的一大硬伤,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整体指标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差距不大,但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很多企业在注重产量而忽视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使仪器行业发展存在很多不健康因素。局外进口产品垄断国内市场,局内国产分析仪器占市场份额比例不大,造成当前这种局面,并不能直接说明国内分析仪器制造商在整体水平是不行的,只是根源上的处理不够细化,促使了这种行业市场分化过重的原因,具体存在四大因素。
一、企业运行体制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大型高新企业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不能很好的发挥好骨干作用;众多中小企业蜂拥而上,缺乏技术缺乏资金,持平水平重复较多,分析仪器产品线集中,但是质量和性能均与国外进口仪器有差距。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短缺,低档产品供大于求,存在供求矛盾,无法适应严格的环境管理需要。目前,分析仪器行业的规模集中、技术水平持平、竞争无序化等问题,尤其技术性能提升后并不稳定、成套性水平稍低等问题导致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同时高质量高性能的环保仪器国内又没有生产,大多依靠进口。
三、研发能力较弱
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趋于逐步上升中,同国外企业仍有不小的差距,而且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机制不够细化,使得科研成果不能快速实现产业化。简单来说在产品研发能力上有提高,但是不够完善。
四、稳定性、可靠性不足
我国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一直仪器仪表行业发展中的一大硬伤,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技术指标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差距不算很大,但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分析产品品的使用范围,也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未来发展应解决的一大瓶颈,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国产仪器仪表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要做的不是个体发挥,最终目的是整体效衬托合力拓展市场空间,从根本上去细化科学分析领域产品的性能、架构、质量及高标准运行的一体化模式。只有不断加强产品应用建设、技术研究等反面,才能为用户提供针对市场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增强科学分析仪器产品的附加价值,递增企业的竞争力。
分析仪器行业这个“主战场”,历来讲究优胜劣汰,道理简单明了,却也至关重要。未来我国分析仪器制造商将在“产品专一、硬件较强”这方面深下苦工,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并且,仪器仪表科学作为基础学科,自身的发展影响带动了众多关联学科研究进程,可以说至关重要,需要我们潜心创新,方能带动中国科技产业不断向前。